中国传统村落迪塘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灵田镇,距市区20多公里。整个村落背靠起伏的群山,四周是生机盎然的稻田,果园和山林。一条迪溪从村中缓缓流过,把村子一分两半。迪塘建村已有近500年历史,据家谱记载,始祖李以果在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同邑西岸村迁居至此,他于明嘉靖年考为甲子科举人,曾任梧州府藤县教谕。现有村民140多户,600多人,均为李姓。迪塘村虽说地处偏僻,但出了很多名人,其中较出名的当属明朝兵部左侍郎李膺品。李膺品在明崇祯癸末年(1643年)考得进士,后在朝中历任兵部候补主事、监军御使、兵部左侍郎等职。而明末时期,在清兵的大举进犯之下,明朝大厦将倾,清军利诱李膺品归附清朝,李膺品誓死不降,并将家财全部捐给朝廷,全力辅佐南明唐王朱聿键反击清兵,却遭遇兵败。后来,他率残兵一路退守到桂林,联合各地抗清志士莫在声、陈经猷、何腾蛟、翟式、李定国,以老家迪塘村为根据地,依靠海洋山、尧山、勃岭、横岭等山区的乡民,在灵田、三街、海洋等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抗击清兵长达数年,曾取得多次大捷。但在清朝重兵的围捕下,因寡不敌众,最后逃离迪塘。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仍不愿投降清朝,于1653年自刎身死。人们被他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几经辗转将他的尸体收拾好,运回他的老家迪塘安葬,让他落叶归根。
村里现保存有1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以及六座古石桥(大姑桥、象鼻桥、连宅桥、塞源桥、司马桥、搭板桥)。那些古民居古朴典雅,有的还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特色。在东部村口,有一座造型精致,类似炮楼的古门楼。大门为青砖拱形门,上有“毓水培风”四个鎏金大字,门前立有简要记载门楼历史的石碑。门楼用青砖修筑,墙头上雕刻有龙、凤、龟及花草,上层正面有四个并列的拱形木窗,右面墙上也有两个类似的窗户。据门前的古石碑记载,该门楼始建于明代,可惜曾被大火烧毁,只剩下断垣残壁。后来,村民捐资对其进行了重修,门楼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村口有座李氏宗祠,建筑非常独特,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一边墙头为中式的马头墙,一边墙头为西式的拱形防火墙,其中拱形的门廊、窗棱,就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不过外墙写满了广告,显得很不协调。
我们沿着一条青石板村进村,首先看到一个池塘边的一座二楼有多拱形木窗户的古建筑,中西结合的风格。再往前走,在一座青砖古建筑门前,还保存下来一只斑驳的类似貔貅的石雕。在河边的古石拱桥前,有几块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石雕。过石拱桥,通过一个拱门,便是一条穿村而过的长长的古商道,南北两个出口,均有门楼。两旁都是很有特色的古民居,房屋的建筑材料大部分为下部用条石,上部为青砖或泥砖。经过一条巷子,我们来到 了迪塘村的五叠堂,它是前后贯通的五个院落,布局严谨,独具匠心,既可独立成户,又能连通一体。据说这是李膺品家的老屋,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曾住着李氏家族的几十口人。五叠堂这类建筑,在岭南民居中经常可见,但一般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才住得起。进入五叠堂大门,正中高挂着“皇恩旌表”的牌匾,字体劲端正,可以想象李氏家族当年的显赫。现在,虽说五叠堂已经分给好几户人家居住了,但保存依然完好。 整个宅院都是用上好的青砖黑瓦建成的,外观飞檐斗拱,青石柱础,威严高耸气势雄伟,门外石阶上有拴马桩和抱鼓石;而内部古朴典雅,尤其是木质门框、门楣、窗棂上的雕花刻画,有龙凤呈祥、狮子、麒麟、蝙蝠、青蛙等花鸟虫鱼、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从迪塘村中的古建筑、雕花门窗、拴马石、石桥、石狗(石狮已被盗)、墓碑等,可以领略到该村昔日的繁华!与长岗岭一样,可惜风光不再!村里的年青人都外出闯世界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十分冷清。这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普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