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镇隶属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中西部。东与内厝镇毗邻,西临东咀港,南连新店镇,北与洪塘镇相连,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总面积66.87平方公里,辖有3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0万人。有朱熹谶言、元威殿、城隍庙等旅游景点。
上海花千坊马巷镇是闽南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素有商贸中心的美誉。先后获得“厦门市平安镇”、“福建省商业重镇”、福建省“红十字人道银质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9年9月11日,马巷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马巷街市
清朝时舫山凹下处有一座小庙奉祀相泼公,在今宋志医师家门口左侧,今庙尚存,只是香火冷落。据传马巷街马氏是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因避倭患,由金门迁入新圩。戚继光评定倭患后(1563年),内迁的居民陆续回到故里,但也有不少人不愿回去,马氏就在舫山上的古宫旁搭茅寮贩卖金帛提香烛,但是古庙香火兴旺,临近的叶厝(后迁莲坂)、潘厝(后迁顶沙溪)、汪厝,民间还有俚话“六间仔隘门,遍地都是汪(秧)”,苏厝、山仔尾、蔡厝的善信都来烧香膜拜,祈求平安,马家门庭若市。因此沿海渔民,山区农民也都提鱼、虾、峆、挑柴米、五谷来这里摆摊设点,互通有无。几年后,就渐渐成为农村中的市集,这就是马巷古街道早起的雏形。由于相泼公宫刚好建在街巷的中心,马氏又率先居住在这里,故形成小街巷后就定名为马家巷。马家巷设厅后始简称“马巷”,属泉州府管辖。
池王宫
元威殿供奉“池府王爷”,亦称“池王宫”,始建于明朝。1984年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360多个分炉(庙)遍布于台湾、金门、澎湖岛以及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及闽南十个县市。元威殿香火兴旺,已成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2009年仅台湾地区就有78个进香团3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
舫山书院
舫山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为当时马巷辖地最高学府。历经一百四十年沧桑,于2006年重修。
上海花千坊舫山书院坐落在翔安区的闽南四大古镇之一马巷的书院路,是典型的闽南明清古建筑,规模较大,其对面是观音宫。舫山书院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民间善士筹资修缮而重建的。重修后的书院门楣高悬“紫阳过化”金匾,中厅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
上海花千坊马巷,别名舫山,宋朝、元朝及明朝均属民安里,称马家巷、马厝巷。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划民安、翔风两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设散厅,称马巷厅,隶属于泉州府。
上海花千坊光绪年间,万友正曾经为“马巷厅”编写过《泉州府马巷厅志》18卷,为清代福建省地方方志史料之一。
上海花千坊民国时期,全国实施“废厅改县”,废除马巷厅,理应改制为“马巷县”。但意外的是,当时马巷厅并没有被因此改制为“马巷县”,而是马巷镇改归同安县管辖,同安县方面再派“马巷县佐”来镇上治理。
1955年10月,改设马巷乡,并归马巷区。
上海花千坊1956年6月,复称马巷镇。
1959年2月,改设马巷公社。
上海花千坊1961年9月,原马巷镇区称马巷公社(仅有五星大队),归马巷区管辖。
1964年4月,原马巷镇区5个村划归马巷公社。
1984年4月,马巷公社更名后滨乡,马巷镇恢复。
1987年,后滨乡撤销并划归马巷镇。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属于同安区。
2003年10月设立翔安区,划归翔安区管辖。
2019年9月11日,马巷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