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的仙蠡墩是一块四面环河的大型台地,梁溪河从北面流来,在它的东北角处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向南,在其东南角处折而向西;一支向西(今称老鸦浜),在其东北角处折而向南(今称吴大成浜)。在其西南角处,两支又合而为一,向西流入五里湖。它的中心位在今蠡桥向北约300米处的原无锡轴承厂附近,因这块台地既高爽,又环水,而且面积较大,故原始先民择此而居,繁衍生息,成为无锡古城内外已发现的早的先民聚居遗址。现在位于梁溪河北岸,蠡桥西侧的仙蠡墩,其范围仅属于原来仙蠡墩遗址的南半部分,而且仅是象征性的恢复而已。【明】王永积《锡山景物略》述其墩名由来:“名仙女,从西施名;名仙蠡,从范蠡名。”相传战国初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胜吴后功成身退,曾偕西施于此泊岸驻留,并由此经古梁溪泛舟五湖。后人为纪念范蠡西施,遂将此墩称作仙蠡墩。
上海花千坊仙蠡墩是新石器时代无锡先民的聚居地之一,雕塑墙以这段历史背景来创作,以“母亲、鱼文化、人与水和谐共生”为主题,用浮雕形式创作了鱼米之乡、天河之水、田园生活、森林狩猎、薪火传承等五个场景,再现了原始先民种稻、采葛、制陶、琢玉、结网捕鱼、牧养禽畜、猎射麋鹿等生活情景。
野树林,位于仙蠡墩北侧的梁溪河畔,是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改造仙蠡墩过程中保护留存下来的一片原生态树林。野树林的命名,更多的是强调对原生态的保护。野树林的建立,为各种太湖鸟类和水禽提供了一个天然栖息地。
仙蠡墩中的先民石雕像共有三组,石雕的创作以新石器时代为背景,再现了那时的无锡先民依傍着梁溪河种植水稻、猎牧禽畜、采集果蔬、纺织葛麻、琢玉制陶的生活场景。石雕上的人物造型按当时男子赤膊跣足、腰围草裙这一风俗习惯设计。
清朝杨莲趺曾作有 “妆楼一片荒烟里”之句,并附注有:“相传西子梳妆楼在仙蠡墩侧。”西子即西施,春秋战国时期浙江诸暨人,天生丽质。时越屈于吴,越女西施忍辱负重,被越王献给吴王,助越雪耻反败为胜。今在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时曾驻留过的仙蠡墩侧象征性地恢复了西施的梳妆台,以示纪念。
仙蠡墩是迄今为止无锡近郊发现的年代早的原始村落,距今约5000-6000年,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属崧泽文化中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类型,并发现有类似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住宅基址。此处先民住宅为当时住宅形式的仿制。
巨石缘以天工自成,或奇或险,巍然于此;潺潺溪流迂回于群石罅隙之间,清澈照人,且赐予万物生机。仙蠡墩的“天石地溪”景观,石水相融,辉映成趣,为游客增添了更多生态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