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城城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城东南6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4′00″,北纬37°35′40″(以内城中心为)。遗址南侧背倚莱山,北面朝向大海,距渤海海岸约17.5公里。莱山海拔高程为619米,地势险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莱山海拔高程为619米,地势险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归城遗址即坐落在莱山北侧的山前丘陵地带,外城城墙在东、西两侧均直通到莱山脚下。遗址所在地区属黄水河流域。
黄水河为胶东第二大水系,全长55公里,支流众多。源于莱山的两条河流穿城而过,一条在内城西侧呈西南至东北向流过,另一条在内城东侧由南向北穿行;两河在城址东北角的大于家村附近交汇成鸦鹊河,流向东北方汇入黄水河。河流两侧地势逐渐隆起,形成一个以内城为中心的自然盆地,而外城城墙即坐落在隆起的山脊之上。
这里是丘陵中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在农业生产与建筑破土过程中发现过很多古代遗迹和遗物,从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分析上看,这里应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国都城。
上海花千坊内城坐落在城址中部,位于鸦鹊河两条己干涸的支流间一处台地上。台地北侧高出两侧河道约5米,现存地面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倾斜,尤其北侧有明显的断崖。内城北部和西南角分别被和平与归城姜家(归姜)两村所占压,在两村之间有一条南北相向的乡间公路穿城而过。内城平面呈曲尺行在西北侧内凹。以城墙中心计,内城南北长490、东西宽525米。城墙西北处内凹部分南北长约180、东西宽约180米,除去此部分,内城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
1973年,烟台市文管会组织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古城址进行了调查探测,发现的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在盆地中部的河旁台地上,南北长780米,东西宽约定米。外城位于盆地四周,沿山岭筑建。北城墙在凤凰山南坡山腰,南城墙在莱山北坡山腰及其西的马岭山顶。东西城墙皆筑于低矮的山岗顶部,环周总长约10公里。城墙经长期自然剥蚀,又加当地群众历代挖土筑房、整地造田,大部分墙段已毁损无存。在古城范围内,出土的遗物比较丰富,其中以铜器和陶器为大宗,在发现的遗物上多有铭文或玺印等文字资料,为解决归城古城的归属提供了佐证。
古城之繁荣伴随着国家的没落乃至灭亡而掩入萋萋之荒草,在经历2500余年的风雨之后,当年坚固高大的城墙早已倾颓,现地面上可见的夯土墙仅遗二处,长度仅在百余米。
上海花千坊采集的遗物中的陶片大体分为两类。A类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灰陶、灰褐陶,质地较好,且较多装饰绳纹;主要器类有鬲、簋、豆、盆、罐、瓿等。这类陶器具有明显的周文化因素,且形制多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相同或接近。B类陶器多为夹砂的红褐陶、灰褐陶,胎体常夹杂有云母,火候较低,烧制往往不均,一般为素面;主要器类有鼎、鬲、罐等。这类陶器与周文化器物有明显区别、而是承袭了胶东半岛本地如珍珠门文化的风格,应该可以被看作是本地文化系统的陶器。
上海花千坊2009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的考古队在归城发掘中发现了一块陶范,说明本地确实是有其铜器铸造业的。
重要的遗物如1951年出土的黄县器,是伯为女儿所做的媵器,1969年出土的启尊、启卣则记载了昭王南征的史事。此外城内还出土己侯鬲、己侯钟、铜鼎、铜鬲、铜壶等大量青铜礼器。发现的遗迹有西周中期的曹家M1、和平村M2,以及春秋时期的车马坑等,出土了大量遗物,丰富了对城址和胶东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
1965年以来归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青铜器达400余件。2012年我市为归城城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保护立项并获批准。规划编制获审批后,将对遗址进行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保护,同时对了解和研究西周至春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积极意义。
归城城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归城考古调查为期四年(2007 — 2010年)共五个季度,是归城历史上规模大,时间长的一项考古工作。尽管这个考古项目目前仍处在调查阶段,通过多层次的田野工作,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对归城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上海花千坊2012年我市为归城城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保护立项并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