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圣母院坐落在阿尔及尔的一个小山头上,远远望去和其他的清真寺没有多大差别,主要是因为阿拉伯风格装饰的缘故,基本上掩盖了其古罗马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吧,一切都染上了“阿拉伯特色”。
上海花千坊走进去的时候,神甫仍在布道,用的是英文,正在讲“主与你们同在”。虽然读过圣经,不是很懂他讲的经文,于是站在后边扫视整个教堂。神龛上边是怀抱着耶稣的圣母像,在云彩上天国的“彼岸”,下边是非洲人民为她献上圣母院。穹顶上用法文写着“非洲圣母,为我们和穆斯林祈祷”(在非洲圣母院下面埋着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牺牲的法国士兵,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个也属于“阿拉伯特色”吧,觉得天主教即使再博爱也不会容纳穆斯林这种异教徒的,而历史上天主教镇压异教徒的手段是极为残忍的。两边的墙壁上有好多拉丁文。
上海花千坊来这里的教徒大部分是非洲黑人,还有一些欧洲人,及几个亚洲人。神职人员总是别人一看就觉得他应该受到尊敬的样子,这位神甫也属于这样的人,一身白袍,手中拿着圣餐杯,一边布道一边做手势示意大家起立坐下。
接下来就是领圣餐的仪式了,最后整个仪式在一片对玛丽亚的赞美声中结束。
Notre-Dame D"Afrique,字面意思是我们非洲的女士,还真有非洲人模样的圣母供奉着。供奉碑刻上写着,这位女士叫玛瑞(Marie),看碑刻的时间多集中在1886年左右,估计此教堂也就落成在那之前不久。没有详细地介绍她生平的资料,但能推想出她可能是从国外入教后回来传教的,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在伊斯兰穆斯林世界里传播基督教或天主教是需要极大勇气和毅力的。又想了想阿尔及利亚的历史,她那时是在法国殖民下,估计也离不了法国海外省总督的支持吧,殖民是不单单从政治、经济上,也要从宗教信仰上着手的。
教堂很冷清,就进门后有件小房间里有个男人无聊的坐在那儿,临窗的桌面上摆放着不多的些明信片、十字架挂件等小东西,记忆深刻的是门边的木柱上张贴的几大张纸,上面有上十张小照片,男女都有,还附有法文介绍,用心地细看,马上震撼了我,那些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阿国动乱期间被害的教徒,哪该是种怎样的场景啊,没人能想象出,我也不敢去想。世俗里自由选择宗教信仰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本土宗教特别强势、极端的地方。
走出了教堂,四下张望,落日映照下,教堂很庄严肃穆,受苦的耶稣仍在十字架上悬垂着,向世人昭示着,山下的地中海还是那样蔚蓝,海的另一边就是西班牙,那是非洲圣母玛瑞受教的原始地吧,教堂大门是朝着那方向的,外来的文化,总希望从起源地获得支持,尤其是精神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的非洲圣母院还在非洲穆斯林的地盘上屹立,但愿多种宗教能和平共存,宗教是给人心灵安慰和寄托的,信仰的不同,不应该是纷争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