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初夏即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即目所见的初夏田园风光,石桥茅屋,清溪宛转,流水溅溅,绿阴幽草,还有麦子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这一切比百花吐艳的春天还美,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物的爱赏与恬淡之情。全诗叙写近乎白描,取景别致,首句静景,次句动景,三句放眼高远,景物稍虚,结句写另一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物朴素清新,成独到意境。
初夏即事
上海花千坊石梁茅屋有弯碕⑴,流水溅溅度两陂⑵。
晴日暖风生麦气⑶,绿阴幽草胜花时⑷。
⑴石梁:石桥。梁,桥。碕(qí):曲折的堤岸。
⑵溅溅(jiān jiān):流水声。《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度:流过。陂(bēi):池塘。
⑶晴日暖风:语本唐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生:指激发,助长。麦气:指麦子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南朝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于时春未歇,麦气始清和。”
⑷花时:开花的季节,指春天。
茅草屋北边有弯曲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小河水流湍急,溢出堤岸,流过两个池塘。
上海花千坊风和日暖,麦子蓬勃生长,吹来一阵阵麦香。浓绿的树阴下,清幽的草地比春天还美丽。
上海花千坊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所作。北宋中期,国库枯竭,民不聊生,王安石大胆变革,希望实现富国强兵,却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落得罢相而归。诗人从政治斗争中退败下来,晚年心情十分苦闷,有时骑着毛驴,信步阡陌;有时则逃于禅学空门,以求寄托;有时安静地莳花种竹,以怡养情性。初夏时节,诗人在田园幽居生活中,即景写下这首小诗。
上海花千坊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相;熙宁九年(1076)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诗“意味较薄”,有人说他的诗“性亦不耐含蓄”“只知巧语之为诗”。就某些诗来看,不为无理,但却不能以偏概全,如这首《初夏即事》,就颇含蓄,且意味深长。
首句“石梁茅屋有弯碕”,写岸边景物。“弯碕”,借用左思《吴都赋》“左称弯碕,右号临硎”一句中词,指曲折的水岸。诗人这里只把“石梁”“茅屋”和“弯碕”三种物象用三个特写镜头依次介绍给读者,不加任何形容,而让读者自己去联缀成为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大致是这样:一条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桥,临近桥头,又有茅屋数间。这幅画面简淡、空旷,没有鸟语,没有花香,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人物的活动,找不到“巧语”的痕迹。这茅屋可能是农舍,“乡村四月闲人少”,都忙于劳动去了,所以只见茅屋而不见人。诗人没有说明,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二句“流水溅溅度两陂”,诗人的观照由岸边转向流水,由近及远地写溪水流淌的气势。“溅溅”,可作流水声来理解,亦可作水疾流的样子来理解,把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也是可以的。这一句亦没有什么奇巧,但却展现了春末夏初季节水涨流疾的情状。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别具一格的住居,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画面。往昔重楼飞檐,雕梁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对于这种悬殊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了一种安然自乐的态度。别致的“茅屋”,幽雅的“石梁”,天然的“弯碕”,动听的“流水”,点出了诗人摆脱官场身居山村后独得的情趣。
上海花千坊第三句“晴日暖风生麦气”,诗人的观照由溪流转向田野,写其风光。对这一句,李壁引了韩愈诗“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唐人诗“散尽平生眼中客,暖风晴日闭门居”、赵师民诗“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等来笺注。很可能诗人在写这句诗时,这些诗句都涌上了心头,他加以借鉴并有所创新,写了他实在的感知。“麦气”,指日光照射麦苗时散发的草香气。“晴日暖风”,使人眼明身热,“生麦气”,使人可以联想到麦苗在日照下拔节猛长的势头。
上海花千坊末句“绿阴幽草胜花时”,写诗人进一步放眼远处所见及他当时的心情。前三句主要是客观的描写,情寓于景中,这一句则主要是抒发主观之情。“绿阴幽草”,是春归花谢后的初夏风光的特色。“胜花时”,是诗人独特的感受,不同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感伤,不同于“困人天气日初长”的苦闷,不同于“长夏江村事事幽”的闲适,而是领悟到这初夏的自然景观比春天百花盛开时更美,更使人愉悦。住居环境的幽静,景色的柔美,这对诗人来说简直是世外桃源,心灵找到了归宿。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名句,王安石则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将“绿阴幽草胜花时”的景象写活了,显示了诗人对清幽境界的神往,一个“胜”字,真是妙趣横生,境界全出。诗人兴奋而情绪昂扬,语言亦朴实。
惜春、怨春归是古典诗歌中普遍的主题,但诗人却要高唱“绿阴幽草胜花时”,赞美夏天。这首诗未尽其意,留有让人思而得之的内容。诗人之所以赞美初夏,捕捉水流疾速、“晴日暖风”、“麦气”生发和“绿阴幽草”等物象,正是看中这是生长的季节,是火热的季节。由于看到了水源充足,日晴风暖,麦苗长势良好,因而感到丰收在望,大有利于国富民强。诗人表现的不是小我的一己之欢,而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博大热烈的胸怀,是对四季的哲理性的审视。
上海花千坊南宋李壁《王荆公诗注》:别是幽胜,令人识宰物气象。
南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王荆公《初夏绝句》:“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范石湖云:“尝蒙恩独引觞燕,寿王与行苑中亲诵后句,以为佳。”
上海花千坊近代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荆公绝句,饶有孤怀远韵。……《初夏即事》诗云:“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则远韵一种,公集中不多见。盖荆公晚年闲居日久,处境不同,故立言自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