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工艺
豆腐皮的制作,选用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俗称“青皮黄豆”和优质山泉水为原料。经去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成膜,揭皮,晾干,熬浆,上浆,烘烤,摊凉等传统工序精制而成。制作该产品的传统工艺中有一道上浆的工序,这是制作豆腐皮独有的工序,与不上浆的豆腐皮相比较,上了浆的豆腐皮筋道好,口感微甜,豆香纯正。因为这层浆浓缩了豆浆的各种营养物质,上了浆的豆腐皮就像穿了一层糖衣,独特的风味是其他豆腐皮无法比拟的。
营养价值
上海花千坊富含植物蛋白质45%,多糖21%,脂肪14%。还有较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如:钙、镁、磷、钾、铜、铁、锌、锶、硒、锰、硫胺素、核黄素等。易吸收,其营养价值很高。
食用方法
上海花千坊清流豆腐皮适宜:煮,炖,炒,卤,炸,凉拌。食用前用清水浸泡,如急需食用,可以直接放入已烧开锅的水中煮,或者用高压锅压,至直柔软即可烹饪产品有耐煮不易糊等特点,可以制作素鸡、素鸭等,更是最佳火锅佐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宴席佐餐的美味家肴,亦是馈赠亲友的健康食品。
历史沿革
2007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以2007年第200号公告,正式批准对“清流豆腐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清流县现辖行政区域。这是清流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清流县首个国家级品牌,改变了清流无国家级品牌的历史。
上海花千坊“清流豆腐皮”的生产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其色泽金黄,香、醇、甜、韧富有弹性,一煮就熟、久煮不糊,并含丰富的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适合人体的十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而独具特色,名闻遐迩,蜚声海内外。“清流豆腐皮”已成为清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于进一步提升该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豆腐皮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海花千坊清流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豆腐皮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清流县荣摘“中国豆腐皮之乡” 的桂冠,先后获得省林业博览会“最畅销产品奖”、省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展销会金奖、市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展销会金奖,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金奖。看今朝,清流豆腐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清流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历来有许多传统习俗。如传统的婚迎嫁娶、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寿诞礼仪、乔迁新居等都少不了豆腐皮。在春节、元霄、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清流豆腐皮更是敬奉先人的一道不可缺少的供品,表达了清流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客家人好客多礼,“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清流客家人的风俗。在乡村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手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产的家酿和享用亲手烹饪的菜肴--豆腐皮。清流豆腐皮是清流悠久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更是清流客家先民所创造灿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象征。
产品传说
上海花千坊清流县盛产豆腐皮历史悠久,遐尔闻名。民间传说:清流豆腐皮的来由和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赵昰由右丞相文天祥护驾到南剑(即今南平市),途经沙县、清流、宁化等地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文天祥最后,率军进驻长汀,挥师邵武。文天祥护送杨太后到黄柏洋,因为天气炎热,且十分劳累,又逢老天爷做怪连连下大雨,杨太后下令在黄柏洋(后人称国母洋, 现为嵩溪镇的一个自然村 )住下来。国母洋的村民每年都种很多黄豆,除拿到集市上换回盐巴、土布外,留着的逢年过节用来做豆腐。这几年兵荒马乱,外地的石膏运不进来,连续几年都吃不上豆腐,只得煮黄豆当豆腐吃。但是,怎比得上可口的豆腐呢?杨太后吃了几顿黄豆觉得不是味道,为什么不做些豆腐呢?她叫随从请来几位村姑问话,才晓得是买不到石膏无法做豆腐。杨太后带着随从叫几个村姑把磨好的豆浆煮一下来吃,热煮时产生飘浮的块片,村姑们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于是捞起置凉,凉干后象竹片一样,当地人称之为豆腐皮。村姑把豆腐皮用来煮汤或炒,给太后用膳,杨太后食后很是高兴食欲大增,文天祥见太后如此高兴,顿时诗兴大发,吟下一对佳句:“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从此,这里的村民便知道没有石膏能做豆腐吃,也能做豆腐皮了。至今,嵩溪镇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做豆腐皮,以此纪念国母。
产品荣誉
2006年12月清流县嵩溪“康尔利”牌豆腐皮荣获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金奖。2009年5月,清流豆腐皮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1年11月1日,清流“鑫珍”牌豆腐皮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